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學測倒數:比起倒數你更該做的事(三)+

圖片引自網路
了解限制、了解自己,你不太可能像自己以為的那麼拼。

受到升學主義的桎梏,我們的教育體系容易過份強調「學生在擇定的範圍內盡可能拿滿分」此一面向。也因此,除了擇定範圍之外的事,包含個人興趣、專長、能力與期待等,似乎都是「已經在擇定的範圍拿到高分的人才可以玩的事」。

這導致學生臨到生涯有關的決策時,除了考試各科的能力長短外,顯得對「自己」所知甚少,因此難以依照自己的情況進行決策,只能跟著各種專家、學者、父母等「別人的意見」走,且此方向與個人真實的興趣、能力、生涯期待或生活方式(life style)不見得有關。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我遇到教師或家長告訴孩子「不要想那麼多,先考好成績再說」、「你先考上再說」、「你可以先進去,然後再輔系或雙主修,不行再轉系嘛」時,總是感到憂心忡忡,因為父母師長往往只說了一部分事實,卻把另外一部分的事實藏起來(亦或者其實父母師長也不知道),卻可能因為這樣的隱藏,浪費時間與金錢,並造成彼此的衝突跟挫折。其實,可以不必這樣。

當你希望孩子長大,很重要的事情是「停止連哄帶騙」,而是「告訴他事實,讓他自己選擇」。不是透過不告訴他重要的資訊,讓學生或孩子依照自己的規劃走就好,而是盡可能讓他知道他可能面對的問題,並自己選擇,如此一來,他才能心甘情願的負起自己生涯決策的責任。

舉幾個常聽到的父母師長「連哄帶騙」的例子來說(如果你是學生,也請你試著對這些句子有多一點警覺)
u        不要想這麼多,先考好成績再說
u        先考上再說
u        你可以先進去,然後再輔系或雙主修
u        不行的話,你可以轉系嘛
u        你可以白天上課、興趣可以課餘的時間再做

如果學生在學測前「沒想太多,先考好成績再說」,那麼他極有可能會錯失非常珍貴的生涯探索時間。為什麼選擇大學及科系的這個生涯決策如此重要?主因在於「跨系選修、輔系、雙主修、或轉系,其實都沒有這麼容易」

()目前國內多數大專院校對於不同科系間的選修,開放的程度通常相當有限,以筆者當年就讀中文系的經驗為例,畢業學分的一百多學分裡,只有六個學分得以跨系選修,而且還規定在文史哲或語言相關課程,換句話說,假使我是一個對心理系很有興趣的中文系學生,我其實不見得能「跨系選修」心理系的課;

()同樣的,輔系或雙主修,通常有針對本科系的相關門檻,例如:你的成績必須在本系達到平均80分以上,或是前三分之一等等,才具有輔系、雙主修或超修的資格,但假使你是對本科系就沒有興趣的學生,你如何能達到「平均80分以上」或是「班上成績前三分之一」?

()校內轉系聽來容易,但通常要看「想轉的系有沒有開缺」以及「所考的轉系考科有沒有知能應付」,前者是機緣,後者則建立在你很清楚自己想轉系、而且提早準備想轉系所的考科,否則期末想轉通常為時已晚,準備不來;

()別對大學以後沒人管理的自己有太高的期待:從高中的籠子裡放到「由你玩四年」的大學,除非學生本來就自律甚嚴,不然高中以前有老師、整天的課程結構及反覆的小考推著學生學習,但大學通常時間咻的一下就過去了,發現的時候已經期中考了,你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認真念、搞不好還翹了一堆課,所以那種「白天認真上課、晚上認真培養興趣」之類的蠟燭兩頭燒,通常不太可能維繫。

所以當學生選定學校跟科系,假使不符興趣、因為能力與專長不合導致學習表現不佳,那時候才發現其實「跨系選修、輔系、雙主修或轉系沒有父母師長宣稱的那麼容易」恐怕只會感到挫折。因此,與其等待問題發生再來解決跟懊悔,不如在學測之前提早探索,挑選一個符合興趣方向的科系,省下這些麻煩,又讀得充滿熱誠,不是很好嗎?


至於要怎麼探索,請期待下回分解!

※UDN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