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學測倒數:比起倒數你更該做的事(二)+

圖片引自網路
有夢最美、家庭現實,如何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生涯

生涯,絕對不僅僅是「某個學校」、「某個科系」、或是「某個工作」這麼簡單。

雖然國中生涯發展教育推了許多年,高中生性向測驗也施測了許多年,但現實層面上,由於()國內產業「起薪」與「學歷/學位」相綁的慣性未除,較高的學歷往往等於較高的起薪,加上對公司來說較好的大學往往等於這個學生較聰明、容易對陌生的工作上手;()較好的榜單等於較容易招收學生,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老師與學校可能都必須抵擋惡魔的誘惑,才能逼迫自己不推薦孩子一個分數物盡其用的科系;()一路走來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涯」缺乏引導與想像,往往只知道自己對哪些科目擅長,哪些科目不擅長,自己是幾名,能卡在哪裡,我滿意不滿意。這種種都讓「升學主義」雖然有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因為非常現實,因而不太可能破除,也不太可能真正引導學生適才適性適所地發展,理想的「愛其所擇、擇其所愛」,多半時間都停留在理想。

相對於這樣的現實掛帥,有不少生涯討論試圖鼓吹「有夢最美」,「只要你敢做夢,你的夢想就會實現」,「人生只有一次,要勇敢熱血的做夢」,也因此獲致不少學生的青睞。老實說,當人需要每天早上六點多起床、七點多到校、一直念一些不見得有興趣的東西、考一堆考不完的試、學了很多不太確定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是什麼的東西、每天被各種成績單打擊自信心時,如果沒有一個「夢」來支持自己,人生豈不太乏味讓人失去走下去的動力了嗎?

現實與夢想顯得非常分裂。每天過著的生活太現實,現實到讓人想逃;但自己創造的夢想又太空洞,空洞到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要怎麼築夢踏實。要跨越這樣的兩難情境,就從「看到限制」開始,讓我們務實的說,你的生涯夢想是有限制的,「請你將你的夢想重新放在你的家庭脈絡下來看」。

請理解我無意強調「維持在既有社會階層」這件事,而是想強調出「雖然你不能選擇你的家,但你的家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你生涯決策的可能性」。

雖然我很清楚這些文字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或喪失希望,但我相信「生涯探索」與「生涯發展」必須根植在確實的基礎上,而非憑空想像,唯有透過認清現實,確實盤點手上的資源以後,我們才能看清究竟哪些「夢想」對別人來說困難重重、但對你而言早已因緣俱足,而哪些夢想可能對別人而言輕鬆容易,但對你而言用盡全力都很困難。請記得「看清楚這些基礎」不等於你必然要做什麼抉擇,你依然擁有「選擇」。那麼,究竟是看清楚以後選擇比較好?或是不由分說做了再說不用想太多?那就是讀者您的自由了。

我相信要討論「生涯」不能跳過「家庭」,看到「限制」才能指出「可努力的方向」。

家庭對生涯的影響非常巨大,只是在教育系統內時常被避而不談,假裝一切都很「平等」,其實,那不可能是真的。《異數》一書中指出:一樣是天才,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在劍橋攻讀研究所的時候差點下毒殺了導師;而益智節目中所向披靡的藍根,因為母親不知道可以申請助學貸款而面臨繳不起學費的困境,但最後,前者經過協商,校方決定包容歐本海默,暫時讓他休學,但後者則是走投無路,最後只能休學跑去當建築工人。兩者間的差距不僅源自於社經地位的差距,也包含如何與社會互動。歐本海默是富商與藝術家之子,他知道如何據理力爭,但藍根生長於貧民窟,他所學習到與權威最好打交道的方式就是迴避,而這也影響了他們人生的結果。

除了源自於家庭教養而來的社會互動慣性以外,家庭的社經地位也會導致不同的生涯可能性。舉例來說:假使父母親具有較好的社經條件,那麼縱使學生遇到學科知識的學習障礙、職場環境的不了解、或是就業市場的艱難處境;父母可以透過自己教孩子弭平某些學習障礙、可能可以透過自己或請朋友進行職場經驗分享了解特定職場、也可能可以透過協助孩子在自己的公司求職、投資孩子經營小生意等,協助孩子克服生涯的困境。父母親的學識、交友圈、或是經濟能力,可能會在孩子遭遇生涯困境時提供給孩子利用;假使父母親擁有的這些能力較少,對孩子而言需要「憑藉個人努力」的部分就會增加、而難度自然也會提高。

但這是否意味著擁有社經地位較差的父母,孩子就必然會面對比較糟糕的生涯發展歷程?老實說,那並不盡然。至少就職業探索來說,協助父母親工作的孩子會比起沒有協助父母親的孩子有更多理解,透過實際協助父母親的工作,不管是手工藝、販賣、食品、推銷等等,孩子能取得很豐富關於某種職業的經驗,而這是沒有這些經驗的孩子無法只透過紙本學習到的,也因此針對日後的工作選擇,有協助過父母的孩子能將這些經驗複製、類推、或變化成其他方式開展自己的職涯。

家庭對個人生涯的影響,除了上述各點外,就是「你所做的每個選擇,都可能需要家庭的支持」。除非你能做到完全的獨立,自給自足,自我負責,否則多數的我們,都仍然依賴父母親提供支持、居住、生活所需、以及保護我們遠離各種威脅。也因此,進行生涯探索時,需要回顧你的家庭所提供的基礎究竟為何,你的夢想放在你的家庭裡,究竟實際嗎?舉例來說:你一直想到外地念大學,覺得那樣比較自由,但你的家庭經濟狀況可能不足以負擔外地的住宿費、及生活費?你一直想到外地念書,但其實你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生病父母親?你父母一直希望你盡可能去試探、去外地走走,但你其實掛心父母親的工作沒人幫忙會太累?

大學學測,特別是對要以繁星計畫申請的學子來說是重要的一役,正因如此,比起拼到一個非常好的成績以外,更重要的事情是提早將「選擇某個大學/某個科系」的選擇「重新放到你的家庭資源脈絡」裡來看。

先研究,而不要等到學測放榜再來,透過探索能讓你更現實,更有動力念書,而不要矇著眼睛等放榜以後人云亦云的推甄申請,那時候你可能會付出高昂的轉換成本,也可能讓家庭關係變得緊張,你想清楚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