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天龍的凝視:時薪115的生存體驗+


陪伴我兩個半月的封口機
現在占據我大半時間的工作,都是時薪115的工作;但,提供我大半收入的工作,卻是高單價的諮商工作。

那,提供了我一個兩極化的位置去觀看這個世界,一種充滿令人精神分裂的矛盾感的社會。

時薪115:人滿為患卻永遠徵不到人的早餐店 vs. 時薪800~1600:有行無市單價卻居高不下的心理專業服務


我很愛看一個電視節目叫《Undercover Boss》,它會找到一些老闆、CEO到自己的企業體底下臥底,這節目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看到大老闆被自己的員工一臉認真的說「我覺得他很認真,但他大概不適合做這個,他的速度太慢了」之類的每一個老闆都會從這樣的「體驗」過程中體會到實際在第一線工作的員工有多麼不容易,而且他們會很多他不懂、也做不到的事。

同時,老闆通常會從臥底裡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透過紙本了解的營收,事實上沒有那麼單純,原本要關掉的店、其實有可能是管理問題,而不是位置問題,有的時候是總公司給的支援不足、設備不好、反而增加員工額外的負擔、或是有些苛刻的條件讓員工的身體狀況受到影響,並影響到員工工作的成果。

雖然這節目有些時候有很明顯的公關痕跡,但他指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實CEO也沒多厲害,把他放到第一線來他不見得能做得比員工更好而他做得很多判斷,有時候是脫離脈落且不太公允的

但,我們的文化裡好像不鼓勵這樣的移動,理解不同人的社會位置與處境,只鼓勵我們盡可能往上移動,也難怪我們的判斷總是越來越脫離脈絡,而且看不到真實的人,只剩下紙本上冰冷的數字,跟單薄的成長。

所以我花了兩個半月,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去正常的心理師不會想到要去的早餐店打工。
 

凝視一:時薪1600或115元,高薪真等於能力?

一般時間裡怎麼樣也不會想到要去做的早餐店,意料之外的困難。

記得剛開始的那週,幫忙完以後回家還抱著老爸說「超挫折的!怎麼這麼笨」,考過心理師高考又怎樣,可以記得很多英文單字也沒用,我一向很劣勢的短期記憶在這個時候變得更劣勢;只不過是個「大杯、中杯、小杯」、加上「熱的、涼的、冰的」、再加上「奶茶、紅茶、咖啡、豆漿」、頂多再加上「有糖、無糖」的差別而已嘛!

只不過是個3*3*4*2=72種可能性而已嘛! 但,卻讓我覺得自己笨到應該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人一口氣一起湧進來的時候,老闆娘叫的第三杯以後我就會失憶,只能記得兩杯;然後時常熱的不夠熱、溫的不夠溫、冰的冰塊太多,這杯裝得太少、那杯裝得太滿,封口封不住,老闆娘一摸到茶就臉色一沉「這杯不行」,就已經記不得下一杯要做什麼,一邊做又要一邊出,還會被店裡的越南妹妹一急就火氣大的說「慢吞吞是在幹嘛阿,氣死我了」。

在台灣沒歧視越南妹妹,卻被越南妹妹歧視,我搞不好是第一人...Q____Q。

每次忙起來的時候都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看著別人手腳快速地可以做好很多杯飲料、出餐等等的,就覺得自己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怎麼這麼笨拙?連削個黃瓜都可以削得跟人家不一樣,硬是被嫌棄「這個你不要用好了,被妳用的水水的,這樣太細不好用。T____T」。

一起幫忙的姐姐一臉客氣的問「妳一定在家裡比較少做家事齁」,不,我很常做家事阿!我只是不擅長在有時間壓力下記這麼多東西,我要做事情之前都需要想很久的阿~~~~。於是,漸漸地發現自己的長處跟短處,也納悶起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認為動腦的比較厲害,而動手的比較差?」


 

凝視二:窮忙?是怎樣的人們支持著這個系統?

老闆娘為了找一個員工,懸缺一年都還找不到人,但店裡每天的生意還是好的嚇嚇叫,每天店裡頭的人都忙到快要翻掉,讓我產生一個很大的好奇「為什麼早餐有這麼大的市場,卻沒有人願意來做這份工作?」,難道是像企業主說的「眼高手低」、「年輕人不願意吃苦」嗎?總覺得答案一定沒有這麼簡單

早餐店具有一種導致兩個麻煩的特殊屬性一、絕大多數的客人都是常客;在華人的文化脈絡裡「既然是常客,客制化要求通常也可以多一點」,例如:三明治不要抹美乃滋、三明治夾的蛋要蛋白蛋、咖啡要糖不要奶精、紅茶要加一點咖啡、漢堡生菜多一點不要洋蔥、或是卡拉雞腿堡把炸粉麵衣弄掉。正常情況下這些特殊要求在一些餐飲店都需要額外付費,但早餐店原本就是小生意,面對有長期關係的熟客,店家要拒絕一點客制化的要求總是有點不近人情,正是這樣的客制化反應了彼此的關係,也更穩固了彼此的特殊性。

二、「客人的耐心通常比午餐或晚餐來得短一點」,早晨,特別是冬天,每個人都喜歡賴在床上久一點、但上班的打卡鐘是不會等人的,這導致早上客人的耐心總是特別少,老闆娘開玩笑的說「有一些客人超級急,蛋才打下去就問『好了沒』,哪有那麼快阿!」

這兩點加在一起,就變成了「要求快狠準的戰場」

再加上薪資只有115元、又需要早起、而且早餐店也只會在忙不過來的時候請人,換句話說工作時段內的勞動強度是很高的,相較於被稱為血汗超商的7-11、全家還可以看到店員發呆刷手機,希望盡可能提供客制化服務的早餐店會讓員工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

在同樣時薪只有115的情況下,我寧願選擇去飲料店、超商打工,至少有冷氣、而且沒客人的時候你可以站著發呆,不會像早餐店一樣一直不停的在忙,而且可以睡飽一點。

那麼,究竟是哪些人會選擇到早餐店工作?

早餐店長期缺人,現金付薪水,以及有做才有錢的幾個特性,讓:孩子已經長大尋找第二份工作的媽媽、有大夜班工作因此不能找正職工作的人、在台灣不具備正式工作身份的外傭、因為身體不適可能不能穩定長期工作的人得以在此工作,並換取薪資。

但不論如何都請不到人,或臨時有公司定大量早餐、或有人臨時請假的時候,「孩子」成為了不能逃躲的準人力。

父母親也希望孩子可以準時去上課,專心唸書以取得較好的社會位置,但眼下店裡沒有人幫忙就是不行,所以只好找孩子來幫忙,並跟學校告假說孩子生病,孩子悶悶地站在店裡滑著手機,手腳快速地幫忙著店務,偶爾人力夠了就溜到樓上去補眠或是玩耍,怎麼叫都不下來,成了一種僅存的反抗。

我們都想買便宜又溫暖的早餐,又希望店家把我們當做特別的提供不同menu,但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薪資比115高很多、這樣的工作留給別人做,我們協助著這樣的結構繼續存在,薄利、高勞動、人手不足、高度客制化卻便宜,而且感覺很好的服務;並對支撐起這些的視而不見,或更天龍地說「你以後要好好念書,不然只能像他們一樣賣早餐」。


凝視三:效率提升?體力與智力無限的金手指?

我想起【青年收入翻轉之一 ─ 政府無能,老闆無良,22K怎麼辦?】這篇文章,內文指出他去的某間早餐店流程25年沒有更新,還是用老方法應付新世界,並直指這是22K的元凶,因此老闆、年輕人需要自力救濟,好協助自己脫離22K的困境。

我認為他說的或許沒錯,但在現實上卻有推動的難度,研發、創新,都是要動腦的工作,每天去早餐店幫忙完最忙碌的那段時間以後,我回到家只想休息,連平日非常在乎的三餐都覺得可以忽略,總覺得身體疲憊到無法做任何事,總要睡個一覺以後才能做點事情;從每天清晨五點半開始工作,刷洗到下午三點半到四點才結束一天的老闆娘,很難想像她還有額外的力氣去思考要怎麼更新店裡的流程,光是將店裡刷洗得乾淨、確認進貨沒有問題、備好明天的料恐怕就已經用盡力氣。

很多修改的方案,都是「菁英的凝視」。一種沒有在對方的處境裡指手劃腳的感覺

正如我還沒到早餐店幫忙以前,面對別人說早餐店人手不足,只會簡單的想「就請人阿」、「不然一定是薪資太低沒有人願意去」、「沒必要做這麼多客制化浪費力氣」、「孩子幫父母親忙也是天經地義」,卻忽略早餐店的確有許多不易請到人的難處,而薄利的店家也很難提供更高的薪水,不做客制化有點不近人情,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喜歡被店裡綁著而失去上學的自由。


這麼一遭,讓我謙卑了些,對過去許多脫口而出的話感到羞赧,也對「提出解決方案」感到應該更謙遜、更依著對方的處境去思索,而非總是期待對方像是有金手指的人物一樣,永遠有用不完的體力與精神去構思革新的方式。如果自認是長於思考的菁英,這或許是該擔負起的責任。


凝視四:社區經濟、重新建立信任消費及人際網絡。

在天龍國天龍區住了三十年,認識的鄰居沒有這兩個半月多,過去跟鄰居總是維持著大約知道你是住哪裡,碰面會點個頭如此的關係,生疏的、冰冷的、也難以彼此過問的,彷彿有些不該過份探究的什麼;但,這兩個半月裡,不知道為什麼,或許是重複地遞送飲料、或許是總是在早餐店裡站著,現在走在家附近能彼此打招呼、且感到彼此很親切的鄰居多了很多,他們問著「妳今天要去上班啦」,而我知道他們平常喜歡點三星蔥餅加蛋。


仔細說來,過往的三十年裡面,在天龍國天龍區的我,一直是以「消費者」的方式活著;靠著口袋裡有多少錢,跟哪個商人買多少什麼東西,沒什麼好聊的,也不會多問什麼,我們之間只有一種關係「商人」與「消費者」,關係始於「我要一個OOO」、結束於「謝謝」。

我並沒有把這些商人當做有血有肉的「人」,而我也沒打算在他們面前當一個「人」去揭露自己是誰,水泥叢林裡,好像沒有必要跟任何人交代自己是誰。所以我可能每天經過你,你每天笑著跟我說「要上班啦」,我笑而不答,你沒多了解我、而我也不曾多了解你一點。像極了《無緣社會》 裡寫的與這個地域社區喪失地緣的人,孤單、且寂寞。

我漸漸地、重新看到「人」,而不只是提供我商品的商人。

我知道這個賣章魚燒的阿姨是中國大陸河南人,最近恨頂新恨得牙癢癢的,每次站在煎台邊很口渴又不知道哪裡有賣水;我知道這個木工叔叔脾氣很好,顧客總是跟他更改設計他也不會發脾氣;我知道這個司機叔叔每次都喜歡吃漢堡蛋加大冰奶;有種從資本主義社會底下重新看到人的感動,重新找回人與人的關係。

老闆娘將老家的水果與農作物運上來,在店門口放著賣,不管是柚子、冬瓜,在產地總是滯銷且價格不好的商品,到了台北,產地直送成為了特色總是銷售一空,一方面幫助了老家的農作銷售、另外一方面也幫助了社區取得更健康無毒的農產品。

農家子弟的經驗,讓他們比別人更清楚什麼食物有問題,小心慎選提供給客人,客人也與老闆老闆娘變成又像顧客、又像朋友的關係,也有客人老是會將包裹寄來早餐店代收,那不僅僅只是一個「店家」與「顧客」的關係,而像是彼此信任依賴的老朋友。

水泥叢林裡,能重新看到「人」,而不只是商品,信任、且依賴彼此是種難得的經驗。


高傲的天龍,充滿睥睨的凝視,仔細想想,反而錯過了很多。

幸好,還不晚。我總是已經重新開始,走在改變的路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