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我不壞,我是你爸媽:增進復元的支持系統+



我們期待的究竟是一個人人都不犯錯的社會,或是一個只要你願意總是有機會的社會?


要人都不犯錯、不年少輕狂、不會有因家庭成長背景而來的教育差異,那是種不可能的妄想;但,如果期待「社會」是一個足夠友善、能給予人們機會的社會,那麼 「支持系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件,透過這個影片,我看到了先進國家對於親權剝奪後,父母爭取親權的審議制度,以及這背後提供的龐大支持系統,令父母辛苦、卻也令人感動。

狀況不佳的原生家庭,導致荒誕的青少年史,那個年輕的母親說著「我真的後悔了,(年輕的時候把孩子丟在家給母親照顧,不管孩子),那是我這輩子犯下最大的錯誤,但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證明我以後不會這樣?我真的想跟我的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暴離開先生,然後遇到新的伴侶,打算攜手共度人生,面對新生命的誕生、並期待將原來的孩子一起爭取回來,卻得到法院「可能連嬰兒都需列入觀察名單」的告知。也讓先生充滿無奈,「我真的只是想有一個家好好過生活,但要面對這一些,真的讓我壓力好大」。

因單親、有毒癮與酒癮、工作不穩定而被剝奪親權的父親,小女兒被寄養在寄養家庭與寄養父母、姊妹一起玩耍,父親從每周2小時的探視、半天、一天、一個周末、四天,反覆地驗尿、參與戒毒戒酒團體,一路試著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有能力扶養自己的女兒,卻在女兒即將回家的關頭自我懷疑起來,也許不要爭取對孩子會比較幸福,國慶日一早醒來身邊沒有女兒陪伴,因此前往賭博賭光了一個月的房租,而讓家事法庭法官及孩子的公設辯護人對父親充滿疑惑,不確定他是否能勝任此任務。

看著這個片子的時候,是如此真切地面臨了父母的無助、卻又同時體會到倘若為了保護孩子這的確是不得不的手段。

父母可以選擇過舊的、容易的、依照慣性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選擇為了能與子女重聚,努力讓自己移動到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間,政府、法律、制度、自助團體提供了許多協助與支持,支持「有意願移動的」人,讓他們能夠抵擋過去的慣性、與舊的社會關係、各種不利因素,以轉換到一個較好的位置,讓他們不僅僅是能提供子女一個較好的環境、同時也能對自己較為滿意。在這個過程間我看到了好多以往不知道的設計,不禁佩服美國果然是 走在制度的前端,也感動於美國提供的「社會支持網絡」相當細緻、且相對完整。

以下整裡幾個在這個片子裡看到的特色及爭點:


一、家事法庭內的專業人員以女性居多:

不確定是否是片子取樣的原故,片中出現的不管是「專業人員」或是「民間組織協助人員」清一色都是女性,從法官、父親公設辯護律師、孩子公設辯護律師、社工人 員等等,且雖然是「法庭」陳設卻較像一般會議室,又因為在場的專業人是多是女性,法官們與各專業人士互動的過程間呈現出既專業、卻同時顧及對人的照顧、幽 默緩和氣氛的特色,跟我過去印象中的「法庭」差異很多,不知道台灣的家事法庭是否也已經走到這個地方了?感覺是之後可以研究的。

同時隱隱地感受到在多數情境下被認為較為「劣勢」的女性特質,(當然,這一定是種社會建構下的產物),包含關懷、非競爭而是合作的、系統的,在這個特殊的情 境中,卻變得非常有力量,而得以陪伴這些受傷、自我懷疑的父母,卻又不會忽略掉孩子的權益。讓我不禁想起最近看完的《挺身而進》,想著,如果我們的社會有 多一些這樣柔軟的力量,該有多好?


二、充滿力量的支持系統:

法官說「你知道你不可能只靠你一個人養育孩子,所以你需要建立不同的社會關係,好在你臨時需要的時候能給你協助」

我想著有多少時候我們的「協助」時常是不夠到位的,我們時常劃定一個標準,卻看不到「系統」互動下可能的影響,因為我們並不是「以人為主體」的思考,而是以許多「分裂卻彼此關聯的任務」來思考,於是,我們時常讓人活得支離破碎。然後,我們還可以以自己手上的標準評量對方「你做得並不夠好」,卻不提供對方移動所需的協助,或是受到重重限制而僅能以某種可能不符合受協助方需求的方式協助對方。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不僅僅是「評估」還有「協助」、「鼓勵」,專業人員評估父親的狀況、評估孩子與父親的關係、評估怎麼樣的環境對孩子較好,同時,在父親面對自我懷疑、自我破壞的行動時,給出許多的鼓舞,並指出父親以往所付出的許多努力,那雖然有種諮商的味道,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帶著系統意識、跟各種專業合作、同時賦能父親的專業。

同時,不僅僅是政府單位的支持系統,民間也有一些過去曾爭取親權的家長成立的協會, 協助父母親在這個爭取親權的過程間面對法庭的壓力,協助應對,協助與律師溝通,弭平因學歷、身分地位不對等而導致的溝通不順利,並給予資源轉介與支持,當那個年輕的母親一邊哭著一邊說著「我覺得這一切真是太難過了」的時候,她們可以對著她說「我們都走過,加油」,那其間獲得的支持與力量,應該是非常不同 的。


三、怎樣的父母才算是「夠好」:

那位父親因在次飲酒、並賭掉了他一個月的房租,而於專業人士的內部會議時被質疑他是否有能力照顧孩子,且這樣的傾向可能會持續影響他等等;父親的公設辯護律師說了一番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她說「我覺得我們的討論都有點嚴苛了。我 們要討論的究竟是這個父親是不是有能力提供給孩子一個夠好的環境,還是他必須要達到怎麼樣的標準才叫做『夠好』?我們時常要求他們必須在日間來參與法庭、 參與家長課程、參與戒癮課程等等,這些勢必都會壓縮到他的工作時間,但我們又反過頭來質疑他現在的工作能力,並認為他以後都會這樣,這樣對他並不公平。

「幸福」、「安穩」是沒有辦法保證的東西,也不見得有一條固定的康莊大道能通往他。但,透過「產生更多的連結」、「更多的系統支持」卻能讓人產生較大的安全感與信心去冒險,並試圖從較差的狀況遷移,而這,並不是僅僅透過嚴刑峻法就能達成的。影片中,一步一步地看到父親戒除毒酒癮、找到工作、自我懷疑、再度被鼓舞、結交新的女朋友、終於被判定能領回自己的孩子、感謝寄養家庭的照顧並保持聯繫、法庭的畢業典禮。

專業人士們一同參與他的畢業典禮,並細數他的努力,與孩子跟他的關係,那個場景很美,靦腆的父親、活蹦亂跳的女兒,讓我想起敘事的「見證」,或許我們永遠都 不會知道這位父親會不會故態復萌,但擁有了新的關係、自己的女兒在身邊、以及還保持聯絡的寄養家庭、跟在這段歷程間結識的許多助人者,有了這樣的網絡,相信人應該不會這麼容易墜落,縱使墜落,他總是能記著他曾經有爬起來的勇氣。



我們的社會期待的究竟是一個「都不犯錯」的社會,或是一個「只要你努力總是有機會」的社會?



=CNEX華人紀錄片影展 愛去‧愛來=
片名:我不壞,我是你爸媽
拍攝國:美國(2014)
片長:83m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